艺术家张峰:一位隐于市的“玩”家

发布时间:2018-09-11,浏览量:4268

短暂的活动中,看到他的国画“马”奔放、洒脱,书法甲骨文古朴、大气;一起爬山时,他给人的感觉勤奋而不失幽默。当应邀走进国子监他的书院时,不得不佩服,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印一应俱全,即使对于时下流行的高科技机器人,也早已融入并服务他的生活。当众人向他投来敬佩、欣羡的目光时,他却不经意地说自己只是喜欢“玩”。如此会玩之人,他正是徐悲鸿大师的第三代传人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,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甲骨文书法研究会理事、中国甲骨文艺术研究中心理事长、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国学书画院院长、神州书画院院长、安阳市美协副主席、安阳书画院院长的张峰先生。
艺术家张峰:一位隐于市的“玩”家

笔墨下玩转古今
  张峰,字揖堂,别署嗜墨齋主人。出生于甲骨之乡——河南安阳,从小受奶奶启蒙,柳体、颜体、绘画等得以发展。后来,有幸得到何孔德先生、高泉先生、范曾先生、谢德萍先生、魏峰先生、王宏剑先生很多指导,特别是恩师韦江凡先生(北京画院创始人,徐悲鸿先生高足),他对马的认知、创作非常到位,倡导要以真马为师,才能了解马的习性,要多画速写,把马的结构把准,力度增加。有时创作作品要寄给恩师指导,韦先生每次回信都会夹一幅他自己的作品,给学生做示范。

  绘画中,张峰率性而为,信手拈来,锁定纸墨便是成马在胸;动笔伊始马的形态结构便跃然纸上,形态各异地体现出马的力量、马的精神之魂;特别是马尾巴和鬃毛的处理,更是潇洒飘逸,给人以“追风犹可到天涯”的速度感。聊聊数笔,一幅笔墨雄健凝练、简约老辣、果敢强悍且气韵生动的画作便一气呵成,难怪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曾用古人诗句“此马非凡马,房星本是星,向前敲瘦骨,犹自带铜声”为其画马题赞。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,2017年10月张峰应邀于日本东京举办艺术作品展时,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先生、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参展并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
  对于油画,张峰得益于“以中国之感情唤起中国油画之魂魄”为大任的高泉先生亲传,其创作无论是大海的澎湃雄姿,还是黄河的壮阔气势,其艺术创作中的“宏大格局、精神力度”,总能给人以激情奔涌,荡气回肠之感。更得益于不断学习,张峰回味,第一次到卢浮宫时,最早一个进去,最晚一个出来,在那里真是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遨游。虽然后来多次再去,但每次的感觉都是新鲜的,《维纳斯》雕像、《蒙娜丽莎》油画等那么多世界艺术巅峰之作总也看不够,赏不尽,每次对艺术的感悟都是刻骨铭心。

  对于书法,张峰谨记谢德萍先生教导的六字真言,学习古人,认知古人。追本溯源,从甲骨文源头探索,将甲骨文中特有的苍朴古拙与方刚道峭之气,逐渐演绎得浑厚、遒劲、潇洒,形成其独特的风格。他希望能将可考的源头文化发扬广大。

  纵观张峰笔墨下的世界,无论是酣墨淋漓的中国水墨,还是点彩成境的西方油画,抑或是古韵天成的甲骨书法。他墨走古今,笔行中外,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。他的作品,不落窠臼,洒脱神逸,神韵天然,如大海般澎湃,如黄河般咆哮,如神骏般驰骋,无不透射出一种奔放壮阔、势不可挡的豪迈之气,给人以美和力量。

方寸间玩出乾坤
  有人说,“张峰与一般的书画家不同,其兼诗、书、画、印四绝于一身,博采众长,兼收并蓄,将四绝融会贯通,特别是他以金石入印、入书、入画,以最传统的艺术元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。”
  金石篆刻源远流长,是书法、章法、刀法的完美结合。据有关资料称,在前几年拍卖市场上还属于“星星之火”的金石篆刻,如今稳步上扬,并且在2017年艺术品市场被认为风头正劲。中国嘉德秋拍,赵之谦刻的青田石自用印章《为五斗米折腰》,创文人篆刻的最高拍卖纪录达1207.5万元;中国匡时秋拍,一方寿山田黄石“九龙戏珠”钮玺正方印章以1.09亿元成交,成为拍卖史上最贵的田黄石。曾几何时,上等田黄已然成为硬通货,如果能把田黄和印章篆刻结合起来更是难得。
 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欣赏,真不敢相信,张峰先生从爱好开始拿橡皮刻字,到师从傅江先生、徐学萍先生篆刻,从构图到边款,从三百方才可略懂到三千方才可有所作为。张峰的篆刻刀法沉着有势,每方印都显现出斑驳的汉印气息。如今收藏印章已成为其一大爱好,成为其日常消费之首选。或雕刻精美,或气格高古,或用料考究……当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方方田黄、寿山等心爱之印时,那种爱不释手之情溢于言表,于方寸间凸显了其不俗的艺术修养。
  张峰先后主编出版了《国学典藏》、《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》等著作,历代名家金石篆刻作品汇编《宝印堂雅集》即将付梓。国画作品《甲骨四堂》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,作品被美英等国收藏、展出并发行系列邮票。张峰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,吸收世界艺术营养,求得国际文化之大同乃为毕生艺术之追求。2017年8月,当选中国文联《神州》杂志封面人物。

艺术中玩味大爱
  张峰恩师高泉先生为其题词:“艺术是心灵之光,是对存在于客体的真善美的真诚感悟。”
  在张峰看来,艺术是个综合体,从文房四宝到艺术修为,艺术要为人民服务,为呼唤人们的善知善念服务。在汶川地震时,张峰用心创作了一幅集传统文化精髓与中国精神滋养、又参悟时代特征的后现代惊世之作《512天问》,艺术家熟练地运用具有中华文明基因的甲骨文符号,呈现出地震瞬间生命的惊慌失措和失声呐喊,所有生灵向上对天呐喊的嘴部特写和放大失神的眼睛符号,仿佛都在对自然的力量发出敬畏而又无辜的呐喊,释放出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巨大疑问和呼唤。但更重要传达出了一种人间大爱,天塌了有大个子顶着,那个高高的男人举着手臂在为人们撑起一片天;那个母亲面对危险到来,弯腰弓背,为孩子留出一片空间;那个老妈妈……画面中,丝毫看不到具体的痛苦,只见巨大的甲骨文符号,以人的变形之姿跃于画面,这些远古土陶的纹样色彩构成了生命的律动。整个画面充斥着向上的力量感,强化了“天问”思想艺术境界,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奔放的生存力量和生命自强不息的信奉。艺术家从人性和人本的角度来认识灾难和理解灾难,他用中国的传统符号来构成艺术语言,创作出了令全人类都能理解的、独有的艺术语言,引起了不同文化和文明的深度共鸣,传递出让人们热爱赖以生存的地球之叹。

  张峰讲,无论是书画作品,还是篆刻收藏,对于艺术品而言,并不是当下你获了多少奖,吸引了多少眼球,更不是哪个画廊买了你的作品,得到了多少回报。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当两百年后,还有人在谈论你的作品,还能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或更多思考,那才是成功的。包括我的收藏,是集中了私产和公益的文化酝酿,并不是我的财富,我只是公共财产的保管,为社会来保管。艺术家需要潜下心来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,为社会创造更丰盈的精神财富。
  有道是“善琴者通达从容,善棋者筹谋睿智;善书者至情至性,善画者至善至美。”张峰这个集诗书画印与一身、善“玩”的艺术家,边说边与机器人对话,而后顺手玩弄起了古琴,空灵、悠扬的琴声袅娜而来,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。(文/卫如珍)

图片更多

推荐更多